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指导

本省规划

关于印发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作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更新时间:2014-07-11 09:00:00浏览次数:0


关于印发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4〕58号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与生态省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促进全省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江苏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江苏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阐明了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提出了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江苏省交通运输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江苏省率先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工作成绩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节能减排监管,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扎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全省节能减排目标、推进江苏生态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使江苏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行业集约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率先探索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十一五”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机衔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加大了对水运、铁路等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投资约1150亿元,占“十一五”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39%。干线航道建设明显提速,联网畅通步伐显著加快,同时沪宁城际、京沪高铁等一批重点铁路相继建成,加上主要干线铁路都开行了动车组,契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宜水则水、宜铁则铁”的运输格局正加快形成;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的“实现现代机场布局”全面落地;对照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的发展目标,建成了京沪高铁南京南站和沪宁城际高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综合客运枢纽,成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大大提高了各种运输方式的换乘效率,有效提升了运输系统的整体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同时加快完善港口、机场集疏运体系,显著减少了无效交通流量,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效明显。


二是积极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公路网络化程度、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结构不断提升。全省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即使是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的公路密度也已达到101.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8);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98.96%,居全国首位;四通八达的路网以及全国一流的路况,为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直达、便捷的路径选择,省时、省油、减排;港航基础设施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港口资源逐步整合,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京杭运河苏北段二级航道全线贯通,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建成,京杭运河苏南段等干线航道全面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泊位,全省港口万吨级泊位总数达到366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达到103个,较好地适应并促进了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大力调整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推广使用现代化交通运输生产装备,引导运输车辆、船舶、港口设备、工程机械逐步由技术落后、低效高耗型向技术先进、高效低耗型转变。公路运输方面,加快调整优化车辆运力结构,运输装备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营运客车中高级车型、清洁能源车型的比例大幅上升,重型货车、集装箱拖挂车、厢式车等节能高效车型的比例稳步提高,“十一五”末,全省中高级客运车辆占营运班车和旅游客车总数的66.8%;积极推广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等专用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城市客运方面,加快推进城市公交的更新换代,按照《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导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3年)》《江苏省“十二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方案》等要求,加强监督引导和政策扶持,在政府领导下,城市公交领域积极推广纯电动、油电混合、气电混合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我省被交通运输部纳入全国道路运输行业推广天然气汽车试点省份,目前,全省共有9000余辆公交车采用CNGLNG动力,35000余辆出租车采用双燃料动力,3000余辆城际客运和货运车采用CNGLNG动力。水路运输方面,加快调整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加大船舶运力调控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船舶发展,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船型。完成了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工程和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在京杭运河苏北段和太湖流域分别建成了17座和23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填补了全国内河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空白。此外,还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LNG动力船舶的探索试点,积极开展了港口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工作。


四是不断优化运输组织结构。交通运输部门通过加强政策调控与扶持大力推进运输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了运输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2012年,全省完成综合客运量268371万人、旅客周转量1949.8亿人公里、综合货运量23.1亿吨、货物周转量8474.6亿吨公里,其中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比达到71.4%,比全国46.6%高出24.9个百分点。客运方面,大力推进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改造,目前省内市际、县际客运班车公司化率已达70%以上,客运实载率大幅提高,仅班次的增加和相对车辆数的减少每年可节油近10万吨。货运方面,大力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积极扶持多式联运发展,目前汇集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已成为我省交通物流园区发展的主导模式,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水联运等运输组织方式得到了蓬勃发展。2012年,连云港集装箱铁水联运被列为全国示范项目,完成30.3万标准箱,到发总量居全国首位。积极发展甩挂运输,部省两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国家甩挂运输试点项目7个,总量居全国第一,试点项目投入牵引车1569辆、挂车2378辆。无锡、南京、苏州、南通等4家物流企业率先组建甩挂运输实体联盟。据统计,试点项目甩挂运输周转量占企业总周转量的20%以上,通过降低车辆空驶率,货运车辆里程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近18%。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了一批实力强、信誉优的运输物流企业。

 

2.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城乡客运一体化基本实现。

积极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率先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了服务改善民生与促进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双赢。


一是积极建设公交都市。南京、苏州先后被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准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第一批、第二批创建城市,正在加快建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常州市公交获得全国唯一的“国际推动公共交通贡献大奖”,常州、盐城、连云港三市开通了大容量快速公交(BRT)。通过优化公交线网、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等,全省公交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全省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已达到12.1标台(2005年底为8.6标台),城市公交分担率已达到20%2011年底为18.9%)。


二是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得到较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五个城市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南京市已建成“十字形”网络骨架,运营里程85公里,并有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10号线一期在建,在建里程94.6公里;苏州、无锡全面启动了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建设,共274.31公里线路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常州、徐州启动了轨道建设的前期工作。此外,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在积极申报之中。“十二五”期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里程约580公里。


三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大力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构建了城市、县乡、镇村三级“哑铃型”的城乡客运网络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全域公交”和“区域公交”的发展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政策引导和市场互动的组合作用,努力实现城市公交优先、农村客运升级和城乡一体化整合的“三位一体”格局,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大力推进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和镇村公交发展,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2012年底全省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已达到98.7%,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38%,其中苏锡常地区已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3.强化科技创新与智能交通建设,绿色循环低碳技术优势明显提升。

注重发挥人才和科教大省优势,突出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交通运输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交通体系初具雏形,为深入推进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奠定了技术优势。


一是全面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在全国率先建成交通信息化基础骨干网和交通信息专网,全面启动江苏智慧交通“232畅通网”工程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效率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长三角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联网不停车收费,江苏ETC联网运行已扩大至沪苏皖赣闽浙五省一市,技术水平、规模和各项运营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开通的731ETC车道,每年可节约燃油约392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接近1万吨。全面推广公路客运联网售票,覆盖了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客运站及部分三级客运站和乡镇客运站,并开通了网上订票、短信订票、电话订票、流动售票、自助购票等多种便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在苏北运河实施船舶过闸“一票通”,过闸时间大大缩短,全程耗时由1520天缩短至57天。积极推广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模式,全省统一96520为电召号码,苏州、无锡、常州、泰州等市建成了出租车电召中心,不仅方便了群众购票、出行,而且有利于科学调配运力,提高客运实载率。其中:苏州在全国首创“电调+泊位+预约”模式,无锡市研发运用出租车计价器、GPS、交通IC卡的“三机合一”系统,实现了对全市4040辆出租汽车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为引导出租车从“空车巡游”向“定点候客”、乘客从“随机召车”向“定点乘车”模式发展提供了条件,据统计,每成功调度一趟次出租车平均可减少空驶里程约2.7公里。全省已有600家驾校完成驾驶培训与考试共享信息系统对接,已有125万人次通过该系统预约考试。此外,智能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内河船舶便捷过闸系统(水上ETC)以及感知公路、感知航道建设等都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船联网工程也已取得重要进展,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交通应急指挥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南京交通主枢纽南站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建设等都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和二类以上线路客运班车均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或行驶记录仪,进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信息服务网的车辆上线总数、实时在线车辆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在工程建设和改造中积极探索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举措。发布了《江苏省“十一五”交通绿色通道建设规划和2007年实施方案》,目前全省所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铁路和航道均达到绿色通道标准,县乡公路绿化率达85%。宁杭高速江苏段在设计和建设中首次引进“珠链”概念,建成为全国首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四位一体的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宁淮段老山隧道建设首创“傍山棚洞结构形式”,被誉为环保型建设的典范。沿海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采用低路堤方案,减少取土坑用地近1万亩。正在建设中的临海高等级公路利用海砂吹填土填筑路基,节约耕地1100亩。泰州大桥建设率先探索实施绿色营建体系,努力把工程建设对资源占用和环境污染减到最低程度。太仓港三期工程资源节约型集装箱港口建设,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十二五”时期资源节约型港口建设示范项目。大力推广生态护坡技术,建成京杭运河两淮段、宿迁城区段等一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的生态景观航道。苏虞张公路改造工程中积极探索实践低碳发展理念,按照力争全线消灭红绿灯的设计思路,通过合理设置主线出入口实现主线与辅道之间的沟通,形成一种介于普通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之间的公路形式,依据交通量预测,改造后主线交通行车耗油量可降低5%左右,日均降低油耗3万升。此外,研究探索桥梁预应力智能施工等技术。在公路沿线设施,推广应用LED等绿色照明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中水回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三是在公路养护中大力推广再生利用技术。研究推广沥青温拌、冷热再生及温拌再生等新技术,2012年全省普通干线公路大中修再生技术应用里程达到35%(应用里程达到440车道公里),使用再生沥青混合料约31万吨,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率达25%。实验表明,S122句容段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推广沥青路面再生新技术之后,每公里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2000吨,节约投资60万元。


四是大力研发推广港口节能减排新技术。连云港港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项目被列为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徐州港在节能减排项目改造中,研发皮带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皮带输送机软启动节能降耗,并研发照明智能节电系统,引入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据测算,该改造项目总投资约295万元,但改造后每年就可节约费用198万元,对于国内内河港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五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汽修和节能驾驶技术研究推广。“绿色汽修”项目已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一张名片,节能驾驶技术已在全省推广,年均培训学员100多万人,常运集团“乔森节油法”入选第四届江苏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


六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基础性、前瞻性与实用性技术研发。绿色循环低碳科技创能力明显提升,依托大型工程建设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苏通大桥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获得了众多国际、国内重大奖项。成功地将国产改性沥青大量用于高速公路,江苏沥青路面十年不大修的品质享誉全国。组织开展了航道服务区建设标准、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新型节能船舶等项目研究,积极支持企业全方位开展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

 

4.加强组织领导,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了由厅长任组长的低碳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节能减排工作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低碳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工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厅科技处,负责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牵头、汇总、考核和协调工作,统一对口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省厅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省厅直属单位、各市区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各主要交通运输企业都成立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目前,全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领导有力、协调顺畅、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从组织和机制上提供了有力保障。

 

5.逐步建立法规标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度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加强节能减排规划研究。研究编制了《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纲要》《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行动计划(20132015年)》,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印发了20112013年各年度工作要点,确保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二是完善节能减排相关管理制度。开展了《江苏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测及考核办法研究》《营运车辆用油定额考核办法制定》等基础研究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加快道路运输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港口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方案》《江苏省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工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普通国省道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推广实施意见》《江苏交通运输科技节能减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修订了《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逐步提高了各领域绿色循环低碳管理意识和水平,明确了目标要求。此外,还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结合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包括公交优先发展政策、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等一系列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是建立节能减排标准规范体系。率先制定颁布了汽车节能驾驶技术规范、内河LNG混合动力船舶规范等一批地方性标准,提升了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6.加大资金投入,绿色低碳调控激励引导作用成效显著。

一是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20112013年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积极组织全省交通运输企业申报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2013年全省共有81个项目先后获得了中央资金补助8673万元,位居全国前列,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省级交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配合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设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设立了科技节能减排项目专项资金,2012年对51个项目共资助经费600多万元,2013年科技节能减排项目专项资金规模达2500万元,并制定了《江苏交通运输科技节能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三是积极申报其他相关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几年来共有39个项目获省工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

 

7.开展试点示范,绿色循环低碳典型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无锡、淮安两市被部列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其中无锡纳入了全国首批绿色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连云港港、宁宣高速公路分别被列为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港口、公路主题性试点;南京市被列为“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第一批城市等。


二是积极配合开展节能低碳企业专项行动。全省共有19家交通运输企业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名单,30家交通运输企业被列入部“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参与企业。


三是积极组织推选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共有13个项目被部列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确定了首批10个省级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8.强化政府监管,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切实强化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监管。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严格执行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运输市场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有关运力调控要求,对所有新增班线运力的申请业务认真审核,严格执行实载率低于70%的班线不予新增运力的政策;同时,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营运车辆实载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


二是严格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及准入制度。根据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企业新增、报废更新的车辆,严格按照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进行核查,从源头上严把业务办理的审核关,确保营运车辆的燃料消耗量符合标准。通过严格执行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全省共有1700多辆车辆由于油耗不合格未予批准进入运输市场,节约燃油4.3万吨,减少碳排放13.9万吨。


三是严格控制营运车船污染排放。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和营运客车类型等级评定制度,督促运输企业制定“黄标车”淘汰计划,及时更新节能环保车型,综合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营运车辆的尾气治理,确保达标排放,斩断客货车的“黑尾巴”,启动了对《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修订工作,许多地市实施区域限行管制,禁止“黄标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进入划定的限行区域,通过分步扩大限行区域,逐步将“黄标车”、“低标车”从城区挤出,减少了城区机动车排气污染负荷。大力推进水上执法电子巡航,提高航道船闸通行效率,加强船舶污染防治。


四是研究探索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逐步完善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能耗调查监测体系,启动了调查监测考核工作,开展了营运货车、内河船舶、港口远程监测试点,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此外,依托江苏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建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好江苏生态江苏的更高要求相比,与率先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示范省、率先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示范省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仍不均衡,尤其是铁路骨干网络和内河干线航道网络尚未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亟待增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协调上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交通衔接不畅,货运集约化水平低,物流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迫切需要在战略层面深入推进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结构性节能减排。

 

二是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规标准的规范约束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得不够平衡,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现实中有些地方、单位和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节能减排法规制度与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健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约束力较弱,在行业管理上对节能减排工作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约束,在技术应用上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

 

三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资金保障与组织保障仍需进一步强化。从节能减排资金的引导与投入上看,与工业、建筑等其他行业相比,与行业自身发展需求相比,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专项引导性资金投入仍然明显不足。从当前组织管理架构来看,市县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责科室及其人员,多为兼职。随着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任务日趋繁重以及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人员队伍无论是总量规模、人才结构还是综合素质等均有较大差距;缺乏基本的节能减排工作经费、设施设备等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十分薄弱;制约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较突出,均难以满足新时期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更高要求。

 

四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基础差异性较大,体系性、全面性不足。行业内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差异性较大。如,目前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在客运业上,而对于行业能耗大户的货运业方面管理的方法、方式上相对手段较少。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基础仍然参差不齐。如连云港港等大型国有企业能自觉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将其视为促进自身生产方式转变、精细化管理、效益提升的重要抓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自身经营成本影响较大的节能工作较为重视,而对防污减排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不同类型节能减排项目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差异较大。如各地的天然气车辆应用项目均占各类节能减排项目中的较大比例,而其他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其原因是天然气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企业的积极性。地区差异较大。苏南地区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龙头,无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还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较好,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的投入、发展情况等相对不足。


五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协调联动不足,政府主导作用仍需进一步发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牵涉范围广、相关部门多。例如:天然气车辆、船舶的推广使用,涉及到运输组织、安全管理、加气站配套、天然气车船的购置与改装、天然气价格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统筹协调难度大。目前,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天然气车船推广等工作受配套充电站、加气站布局规划及建设滞后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措施难以立竿见影,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形成推进合力。

 

此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监督检查、统计监测、计量、评估考核等保障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尤其统计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资源整合与综合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绿色循环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等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发展形势

2013年到2020年,是江苏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一)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标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事业、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同时也是国家节能减排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责任,面临更高的工作要求、更严的考核目标。从国务院到省、市、县(市、区)政府,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和责任考核。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之中,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切实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基础保障。

 

(二)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加快建设美好江苏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江苏有着“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高”的特殊省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资源环境约束愈加明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形态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面临严峻挑战,建设美好江苏必须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认识和积极谋划全省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江苏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作为能源资源密集、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之一,面对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必须通过“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整合资源、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来解决。这就迫切要求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转型升级,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建设美好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率先实现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012年11月,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谈备忘录》,提出到2020年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示范省份,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既是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目前正在研究制订的江苏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也将会研究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20136月,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部省携手将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组织、交通科技与信息化、交通运输管理能力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将江苏打造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近年来,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全面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生产、行业管理等各个环节,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资源,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省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耗能设备效率等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快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缓解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与能源环境矛盾的现实需要、创新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更是部省携手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示范省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的必然要求。

 

(四)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提升交通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是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主体,加快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江苏省交通运输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企业经营成本、管理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核心实力的综合竞争。当前,能源成本约占江苏省交通运输企业生产总成本的30%40%左右,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能源资源紧缺、石油价格上涨等背景之下,能源成本已成为交通运输企业经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挖潜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交通运输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抢占战略制高点,而且也有利于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因此,全面提升全省交通运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节能减排与企业盈利、长远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就必然要求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紧紧抓住企业这个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着力营造和谐、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企业自觉主动广泛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贯彻落实部省《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谈备忘录》为契机,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以部省共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为载体,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协调联动、倡导全民行动,加快建设以综合交通、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创新驱动、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力争率先建成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为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面建成生态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率先发展。统筹谋划综合运输体系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统筹近期试点与长远发展,充分挖掘结构、技术、管理节能减排潜力,科学有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在全国率先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全民行动。政府主动作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注重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切实强化政府监管约束和激励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广泛调动企业作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倡导绿色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形成政府有效推动、企业自觉行动、社会共同行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长效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从源头上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长效机制,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根据江苏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同特征,各种运输方式、各领域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别确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任务,强化分类指导,实施差别化政策。以部省共建为契机,以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为抓手,培育一批行业典型,全面带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并为全国探索经验、做出表率。

 

(三)总体目标

1.2017年目标。

2017年,部省《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中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所有绿色低碳循环试点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城市、示范公路、示范场站、示范港口、示范航道、示范公交和示范企业等。通过部省共建稳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试点、示范及推广,全省交通运输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显著增强,法规标准基本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制度环境明显改善;政产学研用的绿色循环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智能协同的交通运输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措施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示范省,为美好江苏生态江苏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


——低碳生态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畅通、安全高效、低碳生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布局优化的调整引导明显增强。轨道交通、水运承运比重明显提高,沿海、沿江、东陇海和沪宁四大国家级综合交通通道内客货运输有三种以上方式可供自由选择,国家级、省级枢纽国际、国内转换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客运枢纽省辖市覆盖率达到76%,公路、航道养护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进一步优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设计、施工、管理、养护、运营水平明显提高,对土地、能源、材料、水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影响明显降低。


——节能环保运输装备体系基本形成。客货运输车辆与现代运输组织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厢式车、集装箱车及各类专用车比率达到35%以上,新增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车辆100%达到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运输船舶与航道、港口发展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1%以上,长江干线、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80%;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产品在运输车船得到广泛应用,运输装备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施工机械、施工船舶和港口装卸设备等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显著成效;节能环保型运输车辆、船舶、装备、设备得到广泛推广,LNG、电力等清洁能源、新能源应用比例明显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得到推广,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实现,轨道交通、水运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明显提升,结构性节能减碳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运输生产组织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运输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更趋合理,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三级交通物流基地基本形成,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应用广泛,水铁货运周转量占比达到78.5%,道路甩挂运输拖挂比达到1:2.3,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中心城内物流配送系统承担城市正常运行货运量的20%左右,社会物流费用与GDP比值降为14%;公交优先战略得到全面落实,中远距离城际客运初步实现多方式多选择,都市圈内局部开行城际公交,基本形成以城市公交、城镇客运班线和镇村公交为框架的三级城乡客运体系,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4.2%以上。


&

上一篇:江苏沿海化工园或关停农药、染料中间体项目!业界:“一刀切”有待商榷

下一篇:关于印发江苏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